然後他們把我的胸脯拿出來,扔到了那邊。
例如,在足球隊有朋友的中間人可能會認識某個教會團體的朋友,是足球隊隊員想要約會的對象,或者可以將教會團體的朋友介紹給中間人的同事,幫助他找到工作。中間人也許可以獲得各式各樣的資訊,但消息傳遞到他手上的速度可能不夠快,或是圈內成員可能無法快速吸收他所傳播出去的消息。
直到權威物理家馬克斯.普朗克(Max Planck)於1906年發表了一篇以愛因斯坦相對論為基礎的論文,他才開始獲得廣泛的認可與合法性。從愛因斯坦的例子可以清楚說明:他在1905年發表一系列革命性論文之後,原本預期自己可以獲得學術界(當時他尚未真正加入)的熱烈掌聲,未料迎來的卻是冷冰冰的沉默,讓他既驚訝又失望。另一方面,作為中間人也可能有缺點。人際網絡較大的人,代表與許多人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,或者其交際圈範圍相當廣(也就是說,他和各式各樣的人都有關聯性,使其人際網絡涵蓋了多種職業、社會或其他領域),這些人在獲取資源方面具有重大優勢。從正面角度看,疏離感可以讓人擺脫傳統與典範的束縛,使人更自由的追求更多原創的思想與活動。
與他人關係緊密(涉及頻繁且熱烈交流的聯繫)和緊密的人際網絡(個人的交際圈內也彼此認識)提高了資訊傳輸的速度與準確性。資訊、資本和其他資源通常會透過個人社交網絡取得,人際網絡的規模和結構可能影響每個人獲取各種資源,例如餐廳推薦、工作機會和潛在的結婚伴侶等。我們再想想他手下一干將帥齟齬猜忌、互相掣肘,還有那一敗而餒、遠遁千里的糜爛軍紀,只好說,忽必烈的征日戰爭,在「道、天、地、將、法」五項上,分數全都不及格,就算沒有「神風」,他的贏面又有多大? 四、「以秦滅秦」 當然了,即便如此,還是會有人像當年的留日學生一樣,覺得「那時倘非天幸,這島國早被我們滅掉了」(魯迅《墳.說鬍鬚》)。
他們的看法,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進入統治集團的知識精英的反對立場。雖然忽必烈是個蒙古人,而且他經營「第一島鏈」,不過是零敲碎打、毫無章法、破綻百出,最終也沒有什麼成績,畢竟算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歷史契機。新興的元朝水軍、震撼襄陽的西域砲、夾河兩岸部署「馬、步,翼以炮弩」的三面攻擊法,等等,都是蒙古人吸收轉化軍事技術的典範。元朝軍隊出征東亞和南亞,因為無法克服惡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,「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」(《元史.安南傳》),就和傳統中原王朝的軍隊處於同一起跑線上,表現平庸。
鄭思肖就痛斥忽必烈的征日工程是: 已刳江南民髓乾,又行併戶抽丁語。丁零人戰死,等於少了點在常山、趙郡作亂的潛在賊徒,胡人戰死,「減並州賊」,氐人戰死,「減關中賊」,朕左右不虧。
忽必烈驅使各族百姓,供給軍需,四出征戰,其居心和手腕,好似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。(《元韃攻日本敗北歌》) 他還在《元賊謀取日本二絕.其二》中形容第二次出征日本的新附軍「此番去者皆銜怨」。(張伯淳《養蒙文集》卷1)可見,就連忽必烈一手培養的接班人也看不過去。太武帝圍攻南朝要塞時,寫信給對方守將說:我派來攻城的敢死隊(鬥兵),都不是我大魏的鮮卑人,「城東北是丁零與胡,南是氐、羌」,閣下請儘管殺。
遺憾的是《元史》對此一字不提。前面的講述表明,在兩次東征日本的戰爭中,以上四個基本條件,一個都沒發揮作用。(《宋書》卷74《臧質傳》)受忽必烈驅使充當炮灰的普通人民,自然也是不甘和憤怒的。這種做法,即便在元朝內部,也不得人心。
元朝軍隊的前身,蒙古帝國軍,雖然橫掃歐亞,戰績輝煌,可畢竟不是百戰百勝的天兵天將。這種看法雖然有些迂闊,有時也其應如響。
廣義理解,道是大義名分,是合法性(legitimacy)。許衡、王磐、趙良弼等人勸阻在前,相威、昂吉兒、崔彧、劉宣、魏初、申屠致遠等人諫止在後。
迅速吸收、轉化被征服地域的先進軍事技術、人力和物資資源,投入新的戰爭。狹義理解,道是民心向背(「令民與上同意」)。爭恨小故,不忍憤怒者,謂之忿兵,兵忿者敗。(《漢書.魏相傳》) 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,從道義上說,既是「忿兵」、「貪兵」,也是「驕兵」,早就被傳統戰爭哲學判了「死刑」。這些話雖然出自與蒙古統治者勢不兩立的南宋遺民之口,大體還是實情。」(《黑韃事略》)蒙古帝國的軍事機器要成功運轉,必須有一套相應的機制和條件加以配合: 充分的戰略情報和戰術偵察,利用敵內部矛盾,極盡分化瓦解之能事。
突厥之於唐,契丹、女真之於宋,蒙古之於明代,準噶爾和沙俄之於清,都是如此。翰林詞臣撰寫的《冊文》列舉了真金的三件主要「政績」,有「弭兵日本,廣先皇柔遠之仁」。
因為,中國,這個在亞歐大陸的東方成長起來的、具有相對連續性的政治—文化共同體,歷史上有許多足以傲人之處,近代以前卻一直承受著地緣政治帶來的某種「詛咒」:在中華帝國的北方,在農耕地帶的邊緣,自秦漢時代的匈奴開始,總有一個來自內陸草原的強敵徘徊窺視,迫使它投入大量的經濟和軍事實力,而極少想到去經營東面的大洋。恃國家之大,矜民人之眾,欲見威於敵者,謂之驕兵,兵驕者滅。
忽必烈完成統一戰爭後,毫不顧及中國瘡痍滿目、亟待休養生息的現實,匆匆忙忙全力驅動中國社會超負荷運轉,以滿足少數人的野心和欲望。凶焰燒眼口竟啞,志士悶悶病如蠱。
赫爾弗里德.明克勒(Herfried Münkler)就說,在帝國擴張時期,主要依靠軍事優勢和經濟優勢,但到了鞏固階段,就要更多加強政治和意識形態實力。這個轉折又稱為「奧古斯都門檻」,因為奧古斯都(可算第一位羅馬皇帝)在遺囑中禁止再搞軍事擴張。這個觀念的背後,其實是一種比乍看上去要深刻得多的民族心結。所以王柯才說,中華文明是一個大陸文明,「歷代王朝能夠在西北建造起雄偉蜿蜒的『萬里長城』,卻從沒有一個王朝想要到東南去建設一支海軍力量」。
鐮倉日本也存在公家和武家的矛盾、惡黨橫行、御家人貧困化等種種問題,不過,我們還是把焦點對準忽必烈的元朝。自從邁克爾.曼(Michael Mann)在《社會權力的來源》中提出四種權力來源(經濟權力、意識形態權力、軍事權力和政治權力)以來,許多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用這組概念來研究「帝國」的實力建構。
太子真金(Jingim)因死得早,未能即位,他的兒子元成宗登基後,追封他為「裕宗」。蕭啟慶形容忽必烈「嗜利、黷武」,他對鄰近及海外諸國發動的一連串戰爭,不是鞏固大一統所必需,而是「蒙古世界征服戰爭的延續」。
五事是「道、天、地、將、法」,實際主要是兩大方面:戰爭的合法性或正義性,軍事實力以及充分發揮這種實力的客觀條件。敵加於己,不得已而起者,謂之應兵,兵應者勝。
最後,就元朝政權自身的發展而言,忽必烈長達二十多年的窮兵黷武,真可謂「奮六世之餘烈,振長策而御宇內」,「執敲撲而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」,誠然快意,畢竟缺乏宏遠之規摹,耽誤了元朝最關鍵的「門檻」跨越期。廣闊綿長的戰線,便於大軍團側翼迂回、縱深突破,也就是英國戰史學家李德.哈特(B. H. Liddell Hart)對蒙古軍讚不絕口的「間接路線戰略」。徐霆說,蒙古軍打仗,哪怕是小分隊,也「必先發精騎,四散而出,登高眺遠,深哨一二百里間,掩捕居者、行者,以審左右前後之虛實」。《孫子兵法》一開始,就講到衡量戰爭勝負的「五事七情」
史蒂芬.大衛道夫.所羅門(Steven Davidoff Solomon)在《紐約時報》感嘆巴菲特以「不可替代的魔力」讓波克夏增光。在最初的幾十年中,投資決策交給勞.辛普森,他長期在汽車保險子公司蓋可公司擔任精明的投資組合經理人。
這些嚴肅的問題需要思考完整的接班人計畫,以及信任在波克夏文化中的角色。蒙格的否決權往往會為波克夏的併購交易增加過濾條件,避免即興的投資交易。
巴菲特要他的兒子霍華.巴菲特(Howard Buffett)擔任董事長。近年來有很多知名的集團企業面臨這樣的命運,包括杜邦公司和聯合科技公司等大型股。